空净新风
【设计引领】绿色“碳”索,中建八局推进被动式技术生动实践
2024-10-21  浏览:178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宏伟蓝图下,绿色建筑如同一股清新的绿色风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着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中建八局设计团队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他们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实践引领未来,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的新路径,致力于打造宜居、生态、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让绿色低碳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座建筑之中。

绿色建筑的核心在于其被动式设计,即通过优化建筑本身的设计和构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风力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建筑自身的节能降碳效果。中建八局设计团队正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他们通过一系列优秀示范项目中的被动式技术应用,生动展现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在气候响应性建筑方面,中建八局设计团队将自然元素智慧融合,通过精心规划地形地貌的利用、气候特征的适应性以及建筑功能布局的优化,提升建筑对周边风、光、热环境的响应能力,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苍梧县六堡茶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提升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项目采取了与地形地貌紧密结合的策略,通过合理的建筑体形系数、布局和朝向,以及与周边生态绿化的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了自然通风和采光,旨在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碳排放,促进了城市及建筑群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南京鼓楼区01-02地块人才公寓建设项目也通过顺应自然地形、利用地形高差、引入东南向景观资源等设计策略,彰显了建筑设计技术在促进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体形系数的适配调整优化也是中建八局设计团队关注的重点。他们深知,建筑体形系数每增大或减少1%,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都约为2.5%。因此,在满足建筑功能与美观的基础上,他们尽可能降低体形系数,以绿色低碳为主要设计策略。中建八局人才发展中心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项目通过对建筑的形体进行全方位的模拟推导,以集约的设计策略将建筑的体型系数由原来的0.4降低至0.23。紧凑的建筑形体不仅提高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了照明和空调系统的能耗;而且还容纳了多元的使用功能,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并降低运行碳排放约15%。

在建筑立面与自然通风采光优化方面,中建八局设计团队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朝向、窗户大小和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需求;同时有效地促进空气流通,减少对机械通风系统的依赖。上合组织农业科技展示交流中心的建筑立面设计就是一个典范,项目通过顶檐口结合外柱廊出挑深远的设计,并采用简洁的倾斜玻璃幕墙,不仅赋予了建筑科技感和时代感,还巧妙地利用建筑自遮阳优化自然采光效果,并降低夏季能耗。同样,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新总部办公楼也通过结合建筑立面造型控制体形系数及窗墙比大小,并对室内光照、通风及温湿度环境进行综合模拟分析,确保建筑不仅拥有优良的温度调节和照明效果,还能享有开阔的视野,显著提升了建筑舒适度。

除了气候响应性建筑外,中建八局设计团队还在高性能围护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们通过材料革新与技术整合,利用保温性能超群的外围护系统将房间的能量损耗降至最低。在高性能一体化外墙保温节能技术方面,中建八局建筑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产业基地研发中心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项目主体采用BIPV光伏幕墙体系,在无法采集到阳光的立面上则使用UHPC高强混凝土板与龙骨体系、保温岩棉等构造精细结合,具有结构稳定、保温、装饰、防水、防火、耐久多功能于一体,满足多目标需求。在高效能综合化屋面保温节能技术方面,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通过在屋面铺设植被和使用反射率高的浅色材料,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吸收量,降低屋面及室内温度。而在高功能无热桥结构优化技术方面,浦东新区Z00-1603单元B07-9地块商办项目则对围护结构中潜在的热桥构造进行加强处理,增强保温隔热性能,降低热流通量,从而减少建筑能耗。

建筑外窗作为建筑能耗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中建八局设计团队关注的重点。他们通过平衡能耗与采光的窗墙比合理优化、提升性能的窗体结构和材料合理优化以及适用环境的遮阳技术灵活应用等措施,实现了建筑外窗的高效节能设计。茅台天街改造项目通过降低窗墙比减少了热量的流失,有效控制了夏季的过热问题;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基础设施项目(D-6地块)则通过隔热断桥铝合金窗框、双银Low-E三层中空玻璃等设计策略实现了窗体系统轻量化并提升了节能效果;湖州市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承办会址和上海临港科技城K01-01地块项目则通过精心设计的挑檐和遮阳杆件有效减少了太阳能得热量并改善了室内热环境和光环境。

展望未来,中建八局设计团队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被动式技术与主动式技术的双管齐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他们将不断探索绿色建筑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这场向“绿”而行的竞逐中,中建八局设计团队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色建筑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