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舒适系统
GB/T 18883 解读 | 苯浓度限值由“0.11 mg/m³”调整为“0.03 mg/m³”
2025-09-03  浏览:115

GB/T 18883 深度解读:苯浓度限值从“0.11 mg/m³”“0.03 mg/m³”的重大变革

在现代社会,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无论是温馨的居室,还是忙碌的办公室,室内空气质量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更有效地保障公众在室内空气污染物暴露下的健康,我国新版GB/T 18883 - 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应运而生,并将于202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犹如室内空气质量的“守护者”,为评估和控制我国各类室内场所的空气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全方位守护着公众的健康。

新版标准指标体系概览

新版GB/T 18883 - 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构建了一套全面且细致的室内空气质量指标体系,主要涵盖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指标四大类。其中,化学性指标有16项,生物性指标1项,放射性指标1项。不仅如此,标准还对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甲醛、苯、可吸入颗粒物、氡、细菌总数这7项关键指标进行了修订,同时新增了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细颗粒物3项重要指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新增,充分体现了标准对室内空气质量全面、精准把控的要求,旨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室内环境污染物状况,为公众创造更健康的室内空间。

苯指标调整的聚焦与关注

在众多修订指标中,苯指标的调整备受瞩目。那么,本次修订中苯指标究竟做了哪些调整?苯对人体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苯的特性与危害

苯(Benzene, C6H6)在常温下呈现出无色、有甜味的透明液体形态,且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它具有可燃性,同时也是一种有毒的碳氢化合物,属于最简单的芳烃。苯难溶于水,却极易溶于有机溶剂,甚至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使用。这种独特的化学性质使得苯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苯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等多种暴露途径侵入人体,进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健康效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明确将苯确定为Ⅰ类致癌物,这意味着苯具有明确的致癌性。综合职业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动物实验证据表明,即使是在慢性低浓度暴露的情况下,苯也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效应,其中对淋巴造血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苯浓度限值的调整依据与过程

在GB/T 18883 - 2002标准中,苯的1小时浓度限值标准为0.11 mg/m³。然而,基于这一限值进行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其高于可接受风险水平,这意味着在该限值下,公众的健康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本次修订考虑收紧苯的浓度限值标准。

美国加利福尼亚环境保护局(CAL EPA)推荐的室内苯1小时接触限值为0.027 mg/m³。在充分借鉴该标准应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次修订拟引用该标准限值作为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经过综合考虑检验方法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将室内空气中苯浓度限值修订为0.027 mg/m³(1小时平均),并约为0.03 mg/m³。这一调整使得我国室内空气中苯浓度限值更加严格,更有利于保护公众健康,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体现了我国对室内空气质量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管控。

苯检验方法的优化与完善

除了浓度限值的调整,本次修订还对苯的检验方法进行了优化。原标准中,苯系物均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而本次修订在系统评估我国现行有效的能同时检测室内空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国标和行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更科学、更精准的检验方法。

其中包括固体吸附 - 热解吸 - 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步采用TVOC的检验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固体吸附 - 热解吸 - 气相色谱法(参照HJ 583《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为苯的检测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活性炭吸附 - 二硫化碳解吸 - 气相色谱法(参照HJ 584《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适用于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苯检测;以及便携式气相色谱法(参照HJ/T 167《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方便在现场进行快速检测。这些检验方法的提出,满足了不同浓度水平及不同实验条件的检测需求,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室内空气中苯浓度的有效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苯的来源与防护措施

了解苯的来源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降低室内苯污染、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苯主要来源于合成纤维、塑料、燃料、橡胶等工业产品,隐藏在油漆、各种涂料的添加剂以及各种胶粘剂、防水材料之中。在装修过程中,这些材料的大量使用容易导致室内空气中苯浓度升高,对居住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应对装修后空气中出现的有毒物质,包括苯系物和甲醛等,住户需要提前采取一系列防护和改善措施。首先,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关键。在装修过程中和装修完成后,应经常开窗通风,促进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加速有害物质的挥发和排出。其次,选择环保、低污染的装修材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苯等有害物质的释放。在购买油漆、涂料、胶粘剂等材料时,要选择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产品,并查看产品的检测报告,确保其有害物质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此外,绿色植物也具有一定的吸收苯系物的能力,如吊兰、绿萝、常春藤等,可以在室内适当摆放这些植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等到建筑物装修达到入住标准后,还应安排相关人员对房屋中的污染物进行专业监测。只有确定污染物浓度达标后,才能安心入住,切实保障住户的身体健康。

总之,GB/T 18883 - 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对苯浓度限值的调整以及相关指标和检验方法的修订,是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这一调整将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室内苯污染,降低公众因接触苯而引发的健康风险。同时,我们也应增强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苯等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