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25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洞察地下管网行业发展新趋势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盛大召开。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现场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讲话,为新时代的城市工作精准地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此次会议意义非凡,它是继2015年之后,时隔十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规格之高、覆盖范围之广、目标指向之明确,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对我国地下工程建设、地下管网改造以及非开挖技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全方位、系统性地分析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对地下工程建设及非开挖行业的强大推动作用,深入探讨行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展望。
政策引领:地下管网升级上升为国家战略
核心定位与重点任务明确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地下管网改造置于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位置,犹如为城市发展筑牢根基。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这一重点任务,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地下工程行业前行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会议首次将“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全面部署,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充分彰显了地下管网建设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地下管网老化、泄漏等问题频发,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威胁到城市的正常运行。而此次会议的政策导向,犹如一场及时雨,直接回应了这些现实问题,为地下工程行业提供了清晰明确的发展路径。例如,某城市因地下供水管网老化,导致频繁出现漏水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水资源,还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用水。会议后,相关部门依据政策导向,迅速启动了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系统治理思维推动行业转变
会议提出的“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它要求地下管网与工程建设、非开挖改造深度协同,体现了系统治理思维。这种整体性、协调性的规划思路,将推动地下工程从单一管线建设向综合管网系统优化转变。
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管网总长将超过360万公里,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未来五年,城市管网改造投资需求约4万亿元,重点支持燃气、供排水、供热管网更新改造。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无疑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某地区为例,在实施综合管网系统优化改造后,不仅提高了管网的运行效率,还增强了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减少了内涝等问题的发生。
政策红利释放加速行业发展
政策红利的释放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强制性。会议明确要求“基本完成已排查出旧化燃气管道的更新改造任务”,并设定了“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具体时间节点。这种刚性任务安排,犹如一声号角,将加速市场需求的释放,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同时,会议提出的“便捷高效智慧城市”目标,也将驱动AI监测、物联网传感、机器人巡检等智慧管网技术应用普及。例如,某城市在引入智慧管网技术后,通过AI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掌握管网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预警,大大提高了管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市场影响:万亿投资催生行业发展新机遇
万亿级市场开启行业新蓝海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正迅速转化为实际市场需求,为地下工程建设、管网改造和非开挖行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会议精神和后续政策安排,未来五年城市管网改造投资需求约4万亿元,重点支持燃气、供排水、供热管网更新改造。这一万亿级市场,犹如一片广阔的蓝海,吸引着众多企业纷纷投身其中。
细分领域重点突出
从细分领域来看,燃气管道改造成为近期重点。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旧化管线改造升级”,而燃气管道因其安全风险高、社会影响大,被列为优先改造对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已完成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6.1万公里,但仍有多数老旧管道亟待更新。例如,某老旧小区的燃气管道老化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会议政策的推动下,相关部门及时对该小区的燃气管道进行了改造,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供排水管网同样面临严峻的老化问题,全国待修复排水管道超30万公里。会议提出的“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目标,将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以某县级城市为例,通过实施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消除了黑臭水体,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非开挖技术成市场新宠
非开挖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市场新宠。与传统开挖修复相比,非开挖技术具有三大显著优势。一是施工影响小,避免了大规模地面挖掘和交通阻塞。在城市中心区域,采用非开挖技术进行管网修复,无需破坏路面,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交通出行。二是效率高,紫外光原位固化修复技术单日修复工作量可达200米以上。相比传统修复方法,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环保低碳,能耗降低60%,碳排放较传统工艺减少45%。在当今注重环保的时代,非开挖技术的这一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些优势使其特别适合城市中心区和高密度建成区的管网更新,预计未来五年非开挖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超15%。
全产业链迎来系统性机遇
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也带动了全产业链发展。从规划设计环节来看,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能够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网改造方案。新型管材研发领域也不断取得突破,研发出更加耐腐蚀、寿命长的管材,满足管网改造的需求。智能管件阀门制造企业则致力于生产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产品,提高管网的控制和管理水平。施工运维环节,专业的施工团队能够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运维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网运行中的问题。数据分析服务则为管网的优化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特别是智慧管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将形成新的增长点。2025年北京国际地下工程建设及非开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TTE)的展示情况也反映了行业热度。该展会预计将吸引来自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企业1800余家,专业观众123000人次,成为行业技术交流和市场对接的重要平台。在展会上,各种先进的智慧管网技术和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交流。
技术创新:非开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
非开挖修复技术标杆解决方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技术创新的强调,推动了地下工程行业向非开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非开挖修复技术中的紫外光原位固化(UV - CIPP)成为市政管网修复的标杆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拉入浸渍树脂的软管,利用紫外光照射固化形成高强度内衬,适用于管径DN200 - DN2000的管道修复。
它结合CCTV检测机器人精准定位腐蚀点,实现“靶向修复”。修复后管道流量损失小于5%,平均综合成本降低40%。例如,某城市的污水管道出现破损,采用紫外光原位固化技术进行修复后,不仅恢复了管道的正常运行,还降低了修复成本,提高了修复效率。
智慧管网技术快速普及
会议提出的“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目标,驱动AI监测、物联网传感、机器人巡检等智慧管网技术快速普及。智能检测系统集成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实时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准确率提升至95%。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地下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显著降低故障率。
以某城市的供水管网为例,引入智慧管网技术后,通过AI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管网的压力、流量等参数,及时发现漏水等问题。数字孪生技术则可以对管网进行虚拟建模,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为管网的优化运行提供决策支持。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
材料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材料创新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分子复合材料(如PE、PVC内衬)具有耐腐蚀、寿命长等优点,正逐步替代传统金属管道。生物基可降解材料(PLA)用于临时修复,减少环境负担。
在CIPP技术(Cured - in - Place Pipe)中,基于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修复材料因其良好的浸渍性能、高挠曲模量和较低成本,成为污水管道修复的主要选择。而环氧树脂材料虽然成本较高,但因其环保特性符合饮用水要求,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管道的修复。例如,某城市的饮用水管道采用环氧树脂材料进行修复后,确保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行业展会促进技术交流
行业展会成为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26年北京国际地下工程建设及非开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TTE)将全方位展示水平定向钻进与导向钻进钻机、冲击矛与夯管锤设备、盾构及其附属设备、顶管机等非开挖技术装备,以及地下管道检测仪器、修复材料和智能管理系统等。
展会同期举办的非开挖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将为行业提供最新的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展会上,企业可以展示自己的最新产品和技术,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产业升级:从施工服务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
企业战略重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推动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正在促使地下工程行业从传统的单一施工模式向全产业链服务转型。这种转型体现在企业战略、竞争格局和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
在企业战略重构方面,头部企业通过纵向整合加速布局全产业链。以市政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为例,部分领军企业已从单一的施工服务商向涵盖检测、修复、运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EPC项目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日益普及。这种转变使企业能够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同时也对企业的技术储备、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某大型企业在实施战略重构后,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服务体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行业竞争格局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市场呈现国企主导大项目、民企聚焦区域市场、外企占据高端设备领域的分层竞争态势。国企如中油工程、中国中铁主导油气、市政大项目,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在大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民企如深圳宏电、南京久大则专注于区域市场,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灵活的运营模式,在区域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而德国RST、日本NOK等外企在高端设备领域保持优势,其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受到市场的青睐。
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响应速度、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区域发展逐步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在政策推动下逐步改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需求集中,华东、华南市政管网改造项目占比超60%。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对管网改造的需求较大。而中西部新兴市场虽然技术渗透率较低,但增速显著,如京津冀晋城市群管网投资年增达25%。
这种区域差异为行业提供了梯度发展空间,也要求企业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战略。例如,企业在进入中西部市场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特点,提供适合当地的产品和服务。
国际技术合作日益频繁
国际技术合作日益频繁。意大利标准协会(UNI)联合意大利非开挖技术协会(IATT)发布的UNI/PdR 175参考实践指南,专注于内衬修复技术(CIPP)在重力排水管更新、连接和维护中的应用,为我国技术标准完善提供了借鉴。
同时,我国企业也从最初的消化吸收国际技术,逐步发展到本土化创新,展现了行业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例如,某国内企业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并结合国内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开发出了适合国内市场的管网修复技术和产品。
挑战与展望: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资金与盈利模式挑战
尽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地下工程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未来发展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资金与盈利模式是首要挑战。城市更新项目投资额较大,单靠政府投资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虽然会议提出“完善市场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但具体落地仍面临困难。地方政府项目付款周期通常长达12 - 24个月,对企业现金流管理形成压力。未来需要创新金融工具,如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模式等,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例如,某城市通过引入PPP模式,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管网改造项目,缓解了政府资金压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投资机会。
技术适配与自主创新问题
技术适配与自主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成本可能超预算50%,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虽然CIPP技术在中国已推广使用多年,但修复用的内衬材料、树脂、灌浆材料等进口依赖度高,对技术推广形成制约。
国内企业需要加强基础材料研发,突破“卡脖子”环节。例如,某企业加大了对内衬材料的研发投入,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衬材料,降低了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基础
人才培养与标准建设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地下工程建设及非开挖智能化技术应用需要大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而目前高校培养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同时,行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加快制定适应新技术、新材料的标准规范,如《云南省城镇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的出台为全国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行业标准的完善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地下工程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绿色低碳技术将成为主流。会议提出的“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目标,将推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低能耗施工工艺、循环利用技术等的发展。紫外光固化技术因其碳排放较传统工艺减少45%的优势,有望得到更广泛应用。
智能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AI算法、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地下工程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智能检测系统准确率已达95%,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
专业化与国际化步伐加快。随着技术积累和市场成熟,检测、修复、运维等环节将出现更多专注于特定领域的“隐形冠军”。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地下工程企业将加快“走出去”步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地下工程建设、管网改造和非开挖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从政策导向到市场需求,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升级,会议释放的信号正在重塑行业发展轨迹。面对万亿级市场机遇,相关企业需要准确把握政策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行业大发展中实现自身跨越式成长。同时,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需要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地下工程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质量方向发展,为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