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度行政执法统计年报
2025-02-06  浏览:110

导读

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作出处罚决定87件,罚款总计1712.24万元。其中,大气污染类案件64件,罚款金额366.40万元;水污染类案件9件,罚款金额72.20万元;辐射类案件1件,罚款金额2.00万元。此外,还受理了大量生态环境信访和投诉举报事项,按期办结率达到了100%。

 

本文将从执法主体、岗位设置、执法人员情况、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情况、执法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案件办理情况以及投诉举报案件的受理和处理等方面,详细回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的主要工作,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执法主体名称和数量情况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是负责本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执法主体。作为市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其职责包括制定并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监督和管理各类环境问题,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等。

 

二、执法岗位设置及执法人员在岗情况

为了确保执法工作的高效性和专业性,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设置了两个关键执法岗位:

 

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业务承办岗:主要负责日常执法任务的具体执行。

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审查决定岗:负责对执法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进行审核和批准。

目前,所有执法人员均在岗工作,共计115人,其中取得执法资格证并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有114人,占总人数的99.1%。这一高比例表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具备了较强的执法能力和专业素质。

 

三、执法力量投入情况

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资质直接关系到执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共有115名执法人员在岗,其中114人持有执法资格证书,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执法人员都具备了合法的执法权限。这种高水平的专业化配置,为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情况

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共处理了35项政务服务事项,涵盖了多个领域,具体如下: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权限内):共办结33件。

转移固体废物出本市贮存、处置的批准:共办结827件。

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共办结426件。

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权限内):共办结417件。

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豁免备案证明:共办结45件。

对异地(跨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备案:共办结20件。

对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辐射监测报告进行备案(一类放射性物品启运前备案):共办结101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共办结282件。

符合规定排放、耗能标准的机动车车型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认定:共办结10330件。

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共办结54件。

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查询:共办结131件。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审批:共办结1件。

这些服务事项的高效办理,不仅体现了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渠道。

 

五、执法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科学、精准、依法”的执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执法职责,完善了执法机制,优化了执法方式,规范了执法行为。为此,该局制定了《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内布置了九个方面的37项具体任务,明确时间节点、任务安排和成果表现。

 

通过市、区综合执法例会工作机制定期调度指导各区执法工作,并创新开展了“伴随式稽查”,以评估各区的工作成效。同时,全面开展履职评估,推进全市顺利完成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分级分类执法:基于分级分类的原则,开展日常“双随机”执法,实施非现场执法规程,大幅提升非现场执法质效。

大气执法:以大气执法为重点,开展书记点评会执法,创新市级交叉“点穴式”执法,精抓细抠,压实属地生态环境责任。

餐饮油烟治理:聚焦餐饮油烟扰民难点问题,组织“千家包案”治理工程,“一点一策”进行治理提升。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持续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破获了我市首起涉嫌伪造大货车检测数据刑事案件和首起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涉嫌弄虚作假刑事案件,形成有效执法震慑。

正面清单制度:实施第二版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增加纳入企业数量,强化“对守法者无事不扰”的工作导向。

审慎包容制度:落实审慎包容制度,对轻微违法行为规范进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

按照《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重点工作》的要求,完成了分级分类执法、固定源专项执法、移动源执法、生态空间执法以及重点区域、重点时期执法等全部执法任务。

 

六、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案件的办理情况

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共作出了87件行政处罚决定,罚款总计1712.24万元。具体案件类型和罚款金额如下:

 

大气污染类案件:共64件,罚款金额366.40万元。

水污染类案件:共9件,罚款金额72.20万元。

辐射类案件:共1件,罚款金额2.00万元。

建设项目类案件:共7件,罚款金额0.00万元。

排污许可类案件:共4件,罚款金额78.30万元。

碳排放类案件:共2件,罚款金额1193.34万元。

此外,还有18件不予处罚的案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未实施任何行政强制措施。

 

七、投诉、举报案件的受理和分类办理情况

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共受理了4243件生态环境信访和投诉举报事项,具体分类如下:

 

大气污染:共2563件,占总量的55.1%。

噪声污染:共1101件,占总量的23.6%。

水污染:共160件,占总量的3.4%。

固废污染:共227件,占总量的4.9%。

辐射污染:共25件,占总量的0.5%。

其他事项:共580件,占总量的12.5%。

所有受理事项均已按照职责分工转交有关部门办理,并实现了100%的按期办结率。这不仅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公众诉求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高效的执行力和服务水平。

 

展望未来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秉持“科学、精准、依法”的执法理念,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以下是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

 

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环境监测和执法的精准度和效率。例如,推广使用无人机巡查、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

深化体制改革:继续优化执法机制,推动执法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确保每一件案件都能得到公正、透明的处理。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特别是针对企业和个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持续推进绿色转型:支持和引导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绿色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领域,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总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美丽北京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持续的努力,相信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好,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将不断提升。